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通识远景】相约复旦·聚“艺”通识——记我校教师参加复旦大学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研讨会学习
发布日期: 2019-11-14 浏览次数:


2019年11月9日上午9点,由复旦大学主办的复旦大学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研讨会在邯郸校区逸夫科技楼2楼报告厅,围绕着建设高质量的艺术类通识课程主题而拉开帷幕。远景学院艺术与人文教研室的锂洋老师、赵丹老师、杨志伟老师和通识教学部的陈霞老师、刘慧琴老师参加了本次艺术通识课程研讨会的学习工作。

本次研讨会分为两个部分:高校教师分享艺术通识教育的探索及成果、围绕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的圆桌论坛。上下午会场分别由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模块负责人、哲学学院副院长林晖以及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包春雷主持。任军锋(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政治学系教授)开幕致辞艺术通识教育的现状以及研讨会召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引荐了来自部分高校对艺术通识教育的探索及成果。

 

图为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政治学系教授任军锋致辞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尹爱青教授以《新时代高校美育探索与实践——以东北师范大学公共艺术课程为例》开启了分享序幕,尹教授从高校美育思考、高校美育实践两个方面展开:思考从解读政策入手,让美育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实践方面具体展开为做什么(课程介绍)、为何做(课程背景)、如何做(课程设计与实施——音乐、舞蹈、美术、朗读四合一)、怎么样(课程效果——问卷反馈、专家评价)、金课建设、最后以视频展示课程过程和实践结果。通过尹教授的分享,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跨界融合在艺术通识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睦教授分享了通识教育的兴起,分析了通识教育里艺术课的现状,提出了“无体育不清华”到“无艺术不清华”的蓝图设想。李睦教授提出艺术不只是艺术学院的事情,应该改变因人而设课的局面,而不是靠某一个老师的热情来撑起。再具体从他所开设的通识课《艺术的启示》展开,点出艺术通识教育的主旨——“全民艺术而不是艺术家的艺术”。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熊瑛带来了《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艺术通识教学设计——以“大学美术”为例》的分享,从“博物馆打卡”的学情现状入手,展开课程介绍:十位教师、十个专题;从教书到育人的艺术通识教育重心的转变;用中西方经典美术作品强化视觉体验;多线混合式教学设计,线上线下教学、反馈,打造“立体式”的学习体验;感知与反思实践在艺术通识课中的价值,强调过程与体验。熊瑛副教授完美诠释了探寻审美通识课程的“思政”路径,带给我们良好的启示。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张琳老师现场弹唱陋室铭后,分享了古琴通识课的建设,从课程设置、助教培训与管理、教辅平台建设、课程效应及反馈等方面展示出了华南师范大学在艺术通识课程的建设思路和成效,带给大家不同的思路。南京大学的李健老师分享了南京大学美育调研综述,让我们真实感受到艺术通识课程建设之路的不易。复旦大学的朱建新副教授用他的电影课实践路径,探索“欧洲电影解析与实践”的本真,课程中的欧洲电影节以及学生需要提交的视频短片作业展让大家赞叹不已。

 

图为研讨会现场和合影

 

研讨会的第二部分是圆桌论坛,大家争相发言,参与到艺术通识课程建设的话题之中,有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探讨、有分享学校艺术通识课建设的难言之隐、有前景展望、有诉苦艺术教师科研难等等,我校教师也借此机会提出了在艺术通识课程建设中的疑问。就像任军锋主任总结的那样,每个学校的背景各不相同,所能提供的资源也不尽一样,艺术通识课程的建设会面临种种不同的难题,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同僚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同努力

 

图为我校教师与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模块负责人包春雷老师的现场合影

 

此次研讨会老师们都受益匪浅,不仅看到了各大名校在艺术通识课程建设的尝试和成果,更学习到他们关于艺术通识课程的建设思路、教学探索以及未来改进方向。艺术通识教育的建设需要我们紧跟国家政策方针,深化艺术通识教育建设理念,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的特点,探索属于我们的艺术教育创新模式,在移通学院形成更为特色的移通艺术通识教育。

/文 赵丹、锂洋、杨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