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概况 >>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

聚力学科融合 创新美育实践——...
发布日期: 2021-11-19 浏览次数:

为了充分发挥新生研讨课的优势,提升学生跨学科、跨文化认知能力,创新美育实践路径,2021年11月15日晚,7105教室,《艺术作品中的历史与文化变迁》课程组赵丹老师、邓露露、颜昌义老师,组织开展了主题为“瘟疫、历史与艺术”的课程专题研讨活动。

课前一周,老师以任务单的形式发布了研讨内容及要求,并上传相关阅读资料。基于课程已经进行到中世纪、文艺复兴的交叠部分,中世纪爆发的黑死病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产生,结合当下疫情,要求同学们完成,任务一:了解人类历史上有哪些大瘟疫,任务二:思考瘟疫带给人们的影响,可从社会、经济、生活、政治、战争、思想等方面来展开。学生需要现场陈述以及作品展示,课上完成。

▲阅读资料

研讨课上,赵丹老师解读瘟疫题材的艺术作品,如老彼得·勃鲁盖尔的《死神的胜利》、格罗的《拿破仑视察雅法城的疫情》等,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画笔和纸张,然后头脑风暴确定主题及组员分工,再着手绘制作品。


▲ 部分小组讨论现场

▲ 小组作品绘制现场

在小组作品展示+现场陈述环节。首先是第五组,作品以瘟疫和动物为主题,阐释了1983年鼠疫的产生原因及社会背景,果子狸和蝙蝠相继引起了2003年和2014年的重大疫情。画面展示出动物被红色血腥紧紧笼罩,画面中狰狞的手象征着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伸出的毒手,也代表人类发出的呼救信号,警醒人类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提醒人们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 第五组作品陈述及展示,组员:李佳星、刘潇聪、苏艳晨、刘悦、张博然

第四小组围绕着“新冠”疫情进行陈述,作品由病毒、防疫人员、防疫工具等元素组成。2019年爆发一直持续到2021年,由于初期对新型病毒没有足够的认知,导致病毒肆虐,在社会各界人士齐心抗疫之下,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通过这幅作品呼吁大家仍需做好自身防护,疫情还未全面结束,我们仍需齐心协力共同抗击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第四组作品陈述及展示,组员:尹新年、赵曼羽、陈思琪、隆佳华、丁青

第一组的同学带来他们的灵魂之作,那些携带病毒的可怕动物,被表现成一个个活灵活现可爱的萌宠,在视觉上形成巨大反差,通过作品告诉世人在面对灾难和伤病面前,应永远保持乐观的心态、不低头、不妥协并坚强对抗。他们表达出因为有了对瘟疫对死亡的害怕和恐惧,才会对生命更加的尊重和珍惜。

▲ 第一组作品陈述及展示,组员:王怡、秦然、雷浩、尹秋月、曾瑾

第六组的同学带来的是鸟嘴医生的特写,结合中世纪史实,介绍了画面中鸟嘴面罩的每个部件的功用和象征意义。鸟嘴面罩的造型象征着死亡、神秘和恐惧,因而能让人联想到黑死病瘟疫下的压抑与恐怖。黑死病虽然是黯淡的,但鲜艳的橙色标题和卡通太阳形象表达出人们要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相信“光”。

 

▲ 第六组作品陈述及展示,组员:杨婷婷、杨慕涵、兰心雨、廖波、甘玲、倪灿

第二组的同学带来的是“黑死病VS文艺复习”的对比之作,讲述了黑死病的起源,对战争、农业的影响;介绍了中世纪的愚昧抗疫措施,比如火烧、鞭笞自己、杀死小动物等。所以画面呈现一片黑色死亡的色调,画面彩色的部分是在黑死病之后开启的文艺复兴新篇章,从经济复苏、医学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宗教改革再到到文化艺术大放异彩。瘟疫很可怕,瘟疫之后人们没有改变才是真的可怕。

 

▲ 第二组作品陈述及展示,组员:杨尔聪、聂婧、张力月、陶钰莹、张春洁、刘巧

最后陈述的是第三组,作品主题是瘟疫VS战争,一战时期西班牙流感病毒以及二战时期日本731部队发动的细菌战带给人类无尽的伤害,通过对战争元素和病毒形象的描绘,用高饱和度的色彩搭配把瘟疫和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有视觉冲击力又引人深思。通过描绘瘟疫VS战争,用艺术的方式时刻警醒我们人类,不作死就不会死。

▲ 第三组作品陈述及展示,组员:李卓芸、何雨鲒、陈映全、牟丽颖、任心妍

陈述完毕后,三位老师分别对每个组进行了点评。老师全程参与了小组的前期准备、创意提炼过程、作品创作过程以及最终陈述。通过这次研讨,学生对瘟疫、艺术和历史有了更深层、多维度的思考,也促进了自主探索学习,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收获颇丰。

▲ 研讨课作品展示+陈述现场

撰稿:杨婷婷

供图:杨婷婷

供稿:远景学院、通识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