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聚焦远景】当代法国哲学关于技术的思考:从柏格森到西蒙东——记上海交通大学邓刚副教授“生命与技术”主题讲座
发布日期: 2019-06-14 浏览次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哲学在当今世界越发显得重要。为更好的培养学生对时代发展的敏锐感知能力、批判精神、跨学科理解能力和国际化的研究视野,2019年5月28日晚上7点在菩提讲堂,远景学院特邀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邓刚副教授为师生们做了一场主题为《生命与技术——当代法国哲学关于技术的思考:从伯格森到西蒙东》的哲学讲座。远景学院执行院长皮若兰、全体教师及50余位感兴趣的学生参与。作为本次讲座的主持人,人文与艺术教研室主任彭可向我们介绍了邓刚副教授的教育经历、教学成就、科研成果等。

首先,邓老师阐述了技术哲学的相关研究。邓老师讲到哲学作为形而上学抽象一面的积极意义,求知是人的本性,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的时候,也在用技术或者工具改变着世界。哲学是对这个世界的反思,体现在哲学与不同经验的对话,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的技术化,平时生活中科技的影响无处不在,如华为手机、西门子电器等。现代社会是人与技术物共同在世,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前,人与世界是较为缓慢的交换方式,但现在人们对世界的改变日新月异,自然的技术化,如沙特的沙漠农场(用精细农业灌溉技术人为制造出绿洲)等。人本身的技术化,现代生活中科技的影子无处不在,如手机、人工智能等,技术嵌入我们的世界,改造我们的世界。人与技术之间,到底如何达到苏格拉底说的善的生活的平衡,随之引出技术哲学的概念。

邓老师随后给大家介绍技术哲学的出现的标志:1877年卡普的《技术哲学概论》出版。正所谓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在介绍的过程中邓刚老师也不忘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个时期人类会对技术哲学产生研究,以及研究背后什么是推动力。

站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才能看清事物,邓老师探讨了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技艺的学说,如亚里士多德技艺的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也介绍了认识的五种方式:科学(自然物)、技艺(人工物)、明智(人类行为)、努斯(万物的第一因)、智慧(圆而全的认识)。然后提到米切姆建构的著名的技术哲学的两种“传统理论”:工程师(工程学)的技术哲学和哲学家(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工程师的技术哲学,如卡普“器官投影说”,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谈到技术是人的神经系统的延伸和身体系统的延伸。哲学家的技术哲学,如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思考,《存在与时间》,他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是对原有交往方式的阻断、隔断,在谈论遮蔽与去蔽的时候,他认为技术对人类造成了“促逼”,技术背离了生命本身,问题的重新打开:什么是生命?技术与生命的关系?为什么生命会发展出技术。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也有对技术的思考,技术不是人类的专有,动物也有技术;技术不可以理解为工具,有许多技术根本不使用工具。面对人类运用技术的困境,这里邓老师引用了《荷马史诗》中特洛伊战神英雄阿基里斯的两个选择:到底是选择平静而长寿的一生,还得选择波澜壮阔却短暂的一生?

其次,邓老师谈到法国哲学家伯格森对技术哲学的思考。伯格森有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批判,但柏格森对技术发展的态度总体上是乐观的,这种乐观的态度和精神是与其以“绵延”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分不开的。伯格森的时间观念与以往哲学的时间观念不同,以往有永恒的时间观念(如古希腊人柏拉图)、空间化时间(物理学),而伯格森的时间观念是“绵延”。他认为,人类生命的进化发展处在绵延的长流之中,是一种朝向着自由的创造过程,同时技术是人类生命创造性地进化的产物,因此它的存在是有益于人的自由的。邓老师谈到了伯格森哲学中的“绵延的时间”、“绵延的身体”、“绵延的生命”、“绵延的社会”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其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说明了在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化时代,机器对人的束缚与压迫的状况,同时也指出在当时,机械论思想的流行在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了消极的作用。柏格森受唯意志主义与生命哲学等的影响,对其时代进行了深刻地反思,批判了影响社会发展。

在谈伯格森技术思想之中,邓刚教授触类旁通不停穿插柏拉图、萨特和其他领域的专家们的相关思考,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知识光芒。

接下来邓刚教授谈及康吉莱姆关于技术哲学思想,他作为福柯的导师,其技术观可以归结为三点,1:技术先于科学;2:技术源于生命;3:技术是一种创造。他看来,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以及建立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偏差并不适用于对生命的理解,这种方法简化了,甚至是歪曲了生命的个体性与特殊性。在讲述的过程之中师生不停做笔记记录许多哲思,亦或者认真聆听邓教授的讲述。

自工业化时代以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技术与人的矛盾逐渐凸显。人们越发感受到在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益处的同时,技术已经逐渐开始控制人的生活。技术的异化成为了明显的趋势,悲观主义的论调相继而生,其认为技术的统治将剥夺人的自由。

最后,邓刚教授讲述了西蒙东技术哲学思想,以及西蒙东著作《论技术物的存在方式》和《形式与信息概念中的个体化》。西蒙东主张通过技术来消除异化,当下技术和文化之间一直处于敌对的关系,如果资本主义造成的不只是人的异化而且是技术物件的异化,我们应该如何从技术的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工业技术中,技术物件的个化取代了人作为技术个体的位置,这对于个体化会造成甚么影响?在甚么情况之下会造成去个体化呢?在对于技术发展过程的回应中,艺术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邓刚教授频繁抛出问题让师生思索,也提出了今天技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技术被资本绑架,不再有真正的开放性。我们的应对方式应当是走向开放社会。邓刚教授在梳理西方技术哲学的相关思考的时候,还谈到了中国哲学家们的相关的思考,讲述了人与自然的一体化等思想。

邓刚教授博古通今、古今中外、触类旁通、思路清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学术功底扎实、思想深邃的讲座,赢得了师生们会心的赞誉。讲座最后,邓老师与同学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例如技术发展对当下利己主义者有没有影响?技术发展会不会导致法西斯主义再现?大众哲学如何去推广?对法国当代哲学现状的看法等。讲座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半小时,师生们对技术哲学的思考在邓老师的启发下,更有深刻的体会。

本次“生命与技术”哲学讲座,涉及哲学、文学、物理、数学、艺术等多项学科。从邓教授所列举的例子中让我们了解到任何一个小事物都可能有着它的哲学性思考,哲学家们之间的批判,辩论理念高效的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学生搭建了跨学科讨论的桥梁,学生从讲座中获得了一种发散性思考事物的思维模式,帮助我们心灵的成长。

撰稿:晏思成、陈平安

摄影:陈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