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通识教育】扬长避短齐探通识,通专融合细品博雅——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第一届博雅论坛(第二期)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 2019-11-14 浏览次数:

为了落实学校战略发展要求,促进深化通识教育科学研究和课程教学实践创新,总结现有通识课程教学成果,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保障通识育人目标的实现。11月13日下午,经过第一期的实践与操作,由远景学院和通识教学部承办的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第一届博雅论坛第二期,在学校别都书院四维空间隆重举行。两部门全体教师参加,论坛由通识教学部张艳老师主持。


 


李欢老师的发言题目是《通专融合,探索数学发展的新视角》,李欢老师就数学教学思考与通识教育的关联提出观点。李欢老师首先就数学类课程的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对于数学的第一感受大都是繁琐的公式和复杂的图形,其实不然。对此,李欢老师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1.认识数学的重要性;2.领会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她给出自己新视角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方法的改进,将抽象的数学理论具体化;各类课程的衔接,数学与经济、哲学、历史等。李欢老师以“黄金分割比”为例,阐述了数学与其他各学科的交汇之处,让到场的老师了解到数学在各个领域的作用,对数学的认识有一个新视角。


 


杨辉建老师就李欢老师的发言提出看法。杨辉建老师认为,现在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本末倒置,陷入了思维怪圈。杨辉建老师从双语教学方面等全新角度提出了一些思路,让所有老师对如何将通识与专业教育结合有了新的看法。


 


通识教学部的黄延果老师作了题为《科技向善——使信息技术可知、可用、可控和可靠》的演讲。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阐述:第一,以学生为中心制定教学目标。她指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跨学科视角非常重要,并提出应让商科与工科的学生互通,助力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第二,紧跟热点更新授课内容。选择一些贴近生活,可以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话题作为授课内容。第三,以师生研讨课进行课程实践。研讨课包括选题答辩、课上小组讨论、期末课程论文三个主要环节。随后,黄延果老师提到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大多数学生欠缺良好的学习思维与研究方法,甚至对中国知网这一类的数字化平台了解很少。因此,她认为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检索文献方面的指引。


 


李梅老师和陈霞老师就黄延果老师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疑问:研讨课的设置环节如何更好的把控,阅读环节在课上如何检查阅读效果等,黄延果老师都给出详细的解答,也让在座的老师们对研讨课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随后,论坛进入分组讨论环节,参会教师根据学科背景分为人文艺术类、哲学类、政治历史类和语言与科学类四个小组,结合本次论坛的主题和发言内容展开讨论。从对照自己现阶段教学模式的反思,到如何更如何考核学生阅读情况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整个过程氛围热烈融洽,讨论组不时传来笑声与掌声。


 


最后,各讨论小组汇总发言。人文艺术类课程讨论组由陈霞老师发言。她谈到这一组教师的讨论重点围绕教学实践活动这一话题展开,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同时需要设备和场地的支撑,可以采取跨学科融合的方式,也需要培养助教团队,并设置考量助教能力的具体标准。


 


哲学类课程讨论组由邢静雯老师发言。小组老师认为哲学本身是严肃的教学,如何将哲学的严肃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哲学课的经典阅读非常重要,为课程服务,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达到通识教学目标。如何更好的规范化教师对学生的评分标准等。


 


政治历史课讨论组由李梅老师发言。该小组老师认为通识课程不能禁锢思维,应将同一学科不同内容结合,如数学与金融、建筑、历史等学科的融合,增强学科的趣味性与应用性,同时课程内容设置应与时代接轨。在教学方面,根据学生的特性进行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差异性发展。


 


语言与科学类课程讨论组是杨倩老师发言。小组老师一致认为通识教育理念很重要,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通识课程内容围绕学生的培养目标设计,研讨课要注重实效的落实,课程实践环节可以与完满教育活动相结合,增强学生代入感。


 


虽然讨论环节时间有限,但是老师们抓住此次交流机会,围绕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等相互交流,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拓宽思路,也为后期论坛准备更好的话题内容。

 

撰稿:周雨婷、廖钰津、罗容、肖俊杰

摄影:张天亮

指导老师:张艳